新华社南宁8月1日电 题:壮美广西70年:走活开放新棋局 勠力共圆复兴梦 新华社记者王念、向志强 青山绿水甲天下、民族团结铸典范,这里的土地美丽奇特;革命烽火不息、初心使命不忘,这里的红色气质一脉相承;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这里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地处祖国南疆的广西在党的领导下,将自身发展紧紧融入国家大局,以大开放引领大发展,持续顽强地展开脱贫攻坚战,坚守生态底线推动绿色发展。站在新起点上,八桂儿女正在党中央赋予的“三大定位”新使命和“五个扎实”新要求的指引下,朝着“建设壮美广西 共圆复兴梦想”的总目标砥砺前行。 边陲变前沿,大开放引领大发展 作业中的广西北海市铁山港(2018年9月28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仲夏时节,中越边境凭祥友谊关口岸,一辆辆满载货物的汽车跨越国境,川流不息。凭祥边境小额贸易已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口岸第一,去年规模以上口岸加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63%。 巍巍群山之间,友谊关雄踞南国边陲。1949年12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关楼,宣告广西全境解放,一个新的时代就此开启。 沿边开放城市、边境经济合作区、综合保税区、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曾经的烽火边陲,已成为开放发展的试验田和最前沿。 人们从广西东兴口岸中越友谊大桥出入境 (4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有着“沿海沿江又沿边”独特区位优势的广西,受历史多重因素影响,大范围开放发展时间较晚。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启动,百色水利枢纽、南昆铁路等一大批国家重点项目建成,为广西奠定了快速发展的基础。此后,广西紧紧抓住对外开放和中国东盟合作机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大开放引领大发展,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以2004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为起点,10多年来,广西推动形成了国际合作的“南宁渠道”。到目前为止,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共吸引了79位中外领导人、3100多位部长级嘉宾出席,74.6万中外客商参展参会。 以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为依托,北海、钦州、防城三港合一,北部湾经济区六城统筹规划,大力发展临港产业,不断拓展对外空间。风生水起的北部湾海面逐步形成千帆竞发的态势。 2006年至2018年间,北部湾经济区(六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近4倍,年均增速14.1%;北部湾港货物吞吐量超2.4亿吨,增长了近4倍,集装箱吞吐量超290万标箱,增长了近13倍。 这是作业中的广西钦州港(4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2015年,中央赋予广西“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三大定位”新使命。 以广西北部湾为关键节点,往北通过铁路经贵州、重庆、甘肃等纵贯中国西部,衔接中欧班列,往南连接东盟乃至全球各大港口——2017年9月以来,这样一条贯通“一带一路”的最便捷通道吸引了中国东盟乃至全球的目光。 “作为枢纽和门户,我们在成就他人的过程中成就自己。”自治区商务厅副厅长谭秀洪说,广西与各方一道夯实合作机制、开展提效降费优服行动等举措,中新互联互通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的“朋友圈”迅速扩大,辐射效应逐步释放。截至目前,“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已累计开行1000多班次。 中欧班列从钦州首发德国杜伊斯堡(6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爱林 摄 站在新的起点上,广西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进一步释放“海”的潜力、激发“江”的活力、做足“边”的文章,正加快构建“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 薪火相传走好脱贫攻坚“长征路” 新建和维修渡槽、继续发展砂糖桔等产业、硬化进村主干道……7月初接任百坭村驻村第一书记以来,百色市委宣传部干部杨杰兴忙着筹划“最后的冲刺”:“今年一定要按计划实现脱贫目标,完成文秀书记未竟的事业。” 今年6月,百色山区暴雨引发的山洪夺去了一位驻村第一书记30岁的生命。她叫黄文秀,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工作机会,回到家乡投身脱贫攻坚,带领百坭村88户418名贫困群众脱贫,全村贫困发生率下降20%以上。 从90年前百色起义、龙州起义的革命烽火,到数万红军将士血战湘江;从“老支书”莫文珍、“石山愚公”吴天来,到“全国脱贫攻坚模范”蓝标河、“时代楷模”黄文秀……为了初心和使命攻坚克难、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一直在这片红土地上传承。 对于集“老少边山库”于一身、贫困人口位居全国前列的广西而言,脱贫攻坚无疑是一场新时代的长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