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 国内 >

打造亮丽风景线 绘就最大同心圆

2019-08-04 08:16:17     来源:中新网

  “黄沙滚滚半天来,白天屋里燃灯台。行人出门不见路,庄稼牧场沙里埋。”往年风沙肆虐的景象,81岁的“治沙名人”高林树记忆犹新。

  “都知道脚下有煤,却挖不出来,更烧不起。”家住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中和西镇太兴村的郅文琴今年95岁,她回忆说,旧社会老百姓守着“煤海”,夜里只能用篝火、油灯照明,冬天捡柴草烧火取暖。

  原煤、煤制天然气和外送电量均居全国首位,稀土新材料、多晶硅等产业规模全国第一;

  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上海证券交易所……2015年以来,先后有68家网络巨头和大机构、大企业用户入驻中国电信云计算内蒙古信息园,将这里作为自己的全国性数据中心。形成“南贵(贵阳)北乌(乌兰察布)”格局,内蒙古的云计算数据中心服务器承载能力已居全国第一。

  从风沙肆虐到绿锁“黄龙”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从1986年栽下第一棵树起,高林树先后绿化荒沙5000亩,村民们也跟着栽树治沙,目前官井村绿林萦绕、庄稼成行,林地已经超过19万亩。

  内蒙古的生态如何,不仅关系全区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还关乎“三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内蒙古必须自觉担负起的重大责任。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周边的田园风光(2018年8月11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打造亮丽风景线 绘就最大同心圆——新中国70年内蒙古跨越式发展纪略

  “这里是蒙古族聚居地,当年受民族分隔和大汉族主义影响,蒙汉等民族互不往来,隔阂很深。”鄂托克前旗政协副主席于国强说,党在这里领导建立陕甘宁边区政府蒙民自治区,促进了民族交流,改善了民族关系,此后民族团结日益成为动人的风景,民族间守望相助成为共同维护的传统。

  这是赤峰市喀喇沁旗河南街道马鞍山村张国利(前排左二)一家人的合影,他们家中十口人包含三个民族(2019年7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和衷共济70载,而今扬帆再起航。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2500多万草原儿女紧密团结,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

  2007年以来,包钢支撑了国内近1/3的高铁钢轨需求,近期又研发出性能更高的第三代稀土钢轨等产品。“高铁是中国的‘名片’,我们有信心让它跑得更快更稳!”包钢工程师乌云达来自豪地说。

  前不久,鄂托克前旗城川镇呼和陶勒盖嘎查在发展党员时,蒙古族党员一致同意推荐一名汉族小伙。这个有120多户农牧民的嘎查,蒙古族占90%以上。

  70岁的蒙古族老支书巴雅尔芒来说,汉族有手艺,会种地,蒙古族会养牛放羊,大家互相帮助,现在家家户户既会种地,又搞养殖。“谁能干选谁,从没有考虑过民族之别。”

  高林树家住达拉特旗中和西镇官井村,位于库布其沙漠的东南缘。“当时,绿色在父母心中最珍贵,就给我起了这么个名。”他感慨地说。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图文互动)(13)打造亮丽风景线 绘就最大同心圆——新中国70年内蒙古跨越式发展纪略

  工业亮眼,农牧业也很“醒目”。70年前,全区粮食产量仅为18.5亿公斤,牧民吃粮靠返销,2018年则达到355.3亿公斤,是6个粮食净调出省份之一。去年,牲畜年末总头数达到7279万(头)只,比1949年末增长6.5倍;年产牛奶700多万吨、肉类250多万吨,牛奶、羊肉、羊绒等畜产品产量稳居全国首位。内蒙古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伊利、鄂尔多斯、蒙牛等成为耀眼的名片。

  一列从呼和浩特至中亚方向的中欧班列在沙良物流园整装待发,工作人员在吊装集装箱(2018年9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从“手无寸铁”到钢铁洪流 云腾草原“新”力澎湃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各级党委政府带领群众积极开展草原建设、风沙治理,涌现出“牧区大寨乌审召”等众多生态建设典型。然而,受发展理念和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等因素影响,未能走出“边治理边破坏”的困局,生态形势日趋严峻。

  经济总量由1949年的7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728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约595倍;

  民族团结促大发展。全区人均GDP由新中国成立前的120元增加到68302元,农村牧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131元增加到13803元。“拧成一股绳,我们才能一心一意谋发展。”蒙古族人口最多的通辽市委书记李杰翔说。

  禁伐禁出“浓荫”。自治区成立之初,森林覆盖率仅为7.73%,去年底已提高到22.1%。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党委书记陈佰山颇为自豪地说,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20多年来,大兴安岭林区“砍树”逐步转向“看树”,至去年底共新增林地1.3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283个西湖的面积。

国家能源集团鄂尔多斯煤制油分公司厂区(2019年4月11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游客在库布其沙漠恩格贝旅游区骑骆驼(2018年8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羊煤土气”被称为内蒙古经济的象征。但在新中国成立前,内蒙古仅有4家小煤矿,年产量仅35万吨,油气开发是空白,发电容量不足1万千瓦。

  套马手在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巴彦胡舒苏木白马繁育基地的草原上套马(2019年7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任军川 摄

  在赤峰市松山区兴安街道临潢家园社区,兼通蒙汉双语的工作人员(左)在为居民服务(2019年7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这是一方沃土:“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辽阔壮丽,资源富集。

  内蒙古第一大湖呼伦湖、第三大湖岱海、黄河流域最大湖泊乌梁素海的治理工程都在紧锣密鼓地实施,湖泊水质和湖区生态都呈改善态势,湿地面积显著恢复,生物多样性持续增加。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各民族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团结深入人心。

麻城新闻网,编辑:刘欣